玉门枸杞![]() 枸杞子是中国传统的食药同原的植物品种,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即有记载,并列为上品,原国家卫生部早就将其列入“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”。其为茄科植物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,又名枸杞果、枸杞红实、地骨子、西枸杞等。明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谓:“枸、杞,二树名。此物棘如枸之刺,茎如杞之条,故兼名之。”称枸杞果是因其为枸杞的果实,称枸杞红实是因枸杞的成熟果实颜色红艳,称地骨子是因枸杞其根名地骨,称西枸杞则是其主产于宁夏、甘肃、新疆等西部地区,因枸杞最早发现于宁夏,古称宁夏红枸杞。 枸杞生长于黄土、沙质土沟沿、路旁、村边,主产于宁夏、甘肃省、青海省、新疆、陕西省等地,西北及东北各省区沙区均有分布。北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记载:“枸杞,陕西极边生者,高丈余,大可作柱,叶长数寸,无刺,根皮如厚朴,甘美异于他处。(孙思邈)《千金翼》云:'甘州(现甘肃省张掖市)者为真,叶厚大者是。’大体出河西(泛指如今的甘肃走廊、陕西及内蒙古西部)诸郡。”《本草纲目》指出:“古者枸杞、地骨皮(为枸杞的根皮)取常山者为上,其他丘陵者可用,后世唯取陕西者良,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。今陕西之兰州、灵州(今宁夏中卫、中宁等县)、九原以西(今内蒙古包头市以西的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北部),枸杞是大树,其叶厚、根粗;河西及甘州者,其子圆如樱桃,暴干紧小,少核,干亦红润甘美,味如葡萄,可作果食,异于他处者……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。”由此说明,古代所用枸杞子以甘肃产者质量较好。据2013年3月15日《甘肃林业网》、2013年5月30日《中国林业网》报道:“甘肃省是我国枸杞的传统主产区之一,目前栽培面积约400平方公里、2019年产量约6万吨,主产于甘肃白银市的靖远县、景泰县,酒泉市的瓜州县、玉门市,武威市的民勤县、古浪县等地。”目前,甘肃已成为全国第一大枸杞主产区。其中玉门市、瓜州县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和地方政府大力宣传推广生态绿色农产品种植,农业主管部门联合相关农科单位协作种植出了富硒红枸杞,使得其所出产的枸杞子果实硕大、肉质饱满、色泽鲜艳,实现了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。在精选加工方面独创新路,干果脱腊,静态杀菌消毒,使精选后的枸杞所含有害元素二氧化硫、重金属、农残留均≤0.0,精选后的枸杞食之味道甘甜、干果到手即可食之,枸杞的富含活性成分,成为枸杞中的上品,是我国枸杞出口首选产地之一。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枸杞子的补虚、明目、美白、抗老的作用,如唐·甄权《药性论》记载:“(枸杞子)能补益精诸不足,易颜色,变白,明目,安神。”明·倪朱谟《本草汇言》指出:“枸杞子能使气可充,血可补,阳可生,阴可长,火可降,风湿可去,有十全之妙用焉。”《本草纲目》亦云:“(枸杞子)久服坚筋骨,轻身不老,耐寒暑。补精气诸不足,易颜色,明目定神,令人长寿。” 中医认为枸杞子味甘、性平,归肝、肾二经。功能滋补肝肾,补血益精,明目抗老。主治肝肾阴虚或肝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、耳鸣耳聋、腰膝酸软、盗汗遗精等病证,亦可强体延年,使中老年人耳目聪明、面容美好、筋骨坚强。枸杞树一身是宝,春采嫩叶,名枸杞头(又称天精草),有补虚明目、祛风清热的作用,可做菜,可泡茶,为药食两用之品;冬采根皮,名地骨皮,有凉血清热、清肺降火的作用,为治潮热盗汗、肺热咯血之良药;秋采熟果,名枸杞子,属药食两用之品。枸杞子可单药服用,或配合他药同用。枸杞子药膳可以炖、煮等法做菜、炖汤、煮粥,或代茶,或浸酒,或制膏方食用。 枸杞子含枸杞多糖、甜菜碱、玉蜀黍黄素及枸杞素等活性成分,还含有脂肪、蛋白质、硫胺素、核黄素、烟酸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C、亚油酸、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成分。 现代研究证明,枸杞子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与调节作用;对学习记忆有保护作用;能增强生殖功能;可提高视力;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。另外,枸杞子还有抑菌退热、降血糖、降血脂、降血压、抗衰老、抗突变、抗肿瘤、保肝及抗脂肪肝等作用。 |